关于我们

质量为本、客户为根、勇于拼搏、务实创新

< 返回新闻公共列表

杂谈——IDC发展时代

发布时间:2019-09-30 15:15:37

随笔一篇,有点凌乱。


国内IDC发展大时代

大概2012年左右,国内运营商的IDC战略重点从一二线城市转向去搞三四线城市。当时电信运营商系设计院,运营商内部的IDC技术以及建设部门,对IDC选址出发点很大程度根据更低的电力和土地资源成本。那时候,三大运营商的内蒙基地扎堆开搞。建好了找卖给谁?这是个复杂的命题,技术和建设人员只关心设计和交付,能不能卖不是他们关心的话题。卖不出也可以说是销售水平不高。即使现在超大规模数据中心动辄20MW~50MW规模。放在当年运营商搞的基地型机房相比,其实不枉多让。卖不出去,原因很多。作为IDC运营者,算TCO如何低,卖不出去一样没用武之地。那些花哨技术噱头也是花拳绣腿,有多少客户会觉得先进可靠?当年没什么客户愿意租用这么远的机房,租了的,租期也快到了,这些机房,如今安好?


再看一线城市市场,风景独好。2011年底开始,4G刚开搞,移动互联网的大时代姗姗来迟,已经比美国慢了好些。曾经全球互联网市值前十,国内应该没上榜,现今已经占了3-4位。曾经做规模较小的第三方IDC公司,靠着运营商从转移中心去三四线,随着互联网公司崛起,旺盛的需求也带动一线城市IDC需求。于是乎,好些第三方IDC崛起靠的就是这一波发展起来。移动互联网刚2~3年,大概2014年,国内云公司也开始接力,IDC需求仍然旺盛,即便到现在仍然是如此。运营商在一线市场退居幕后,拥有网络资源的牌,展开和第三方IDC公司的合作也能分一杯利润的羹。这个大时代,带动了好些公司发展起来,还有国内和海外上市。也有些做得不错之后卖给其他龙头公司赚一笔。时也命也……国内IDC选址,其实只有两种,一种叫做一线城市,另外一种叫做其他城市。


走向存量博弈

一线城市房价,土地价格,GDP考核等因素夹杂在一起,政府也慢慢发现,IDC这个产业对当地政府有多少贡献?能评,电力批文,这些都成为一线城市的关键稀缺资源。政府强制性要求新IDC项目的PUE 从1.5 到1.3,再到1.25……不断卡位,资源就这么点,企业要好好利用啊,多做增值服务啊,提高资源回报率……


不同互联网服务,有不同的网络结构,可靠性等级,延迟各方面都影响着用户体验。三四线IDC的成本虽然便宜,但在业务的成本里面占比影响和一线城市比有多少差距?在很多时候,一线城市IDC还是有刚需。一线城市的资源供需对选址影响很大。上海好些年前机房选址已经去到宝山,这已经算近了……那些在宝钢,太仓的呢?北京就更不用说了。华南这边,广州这两三年有点供过于求迹象,好些IDC也没找到租户。相反,深圳能评卡很紧,存量博弈年代,大家打的首先都是资源的牌,技术的牌嘛……不出事就行。


存量博弈也不是坏事,类似深圳这种,存量博弈的结果,刚需满足不了就会溢出到周边城市。东莞就是典型例子,华为和深证通都自建IDC,不过东莞拿能评现在也很困难了。自从深圳祭出PUE 1.25的大招,再到最近国家发文定位深圳未来发展方向。笔者感觉深圳再要拿到大IDC资源,估计很难了。按未来国家对深圳的定位,大湾区的中心,亚洲中心甚至国际中心,而且还是科技,港口,金融都是中心,这样一来深圳土地价格一定很贵……可以对比一下硅谷里面没什么大IDC,IDC都在硅谷比较远一些的地方。如果东莞也拿不到能评的话,深圳各种门槛,下一站会不会是惠州?至于上海,之前需求已经溢出到南京,还有南通。北京还有怀来。存量博弈,似乎是这个时代重要标签,溢出效应,产生了第三种IDC选址的可能,环一线城市区。至于三四线城市做IDC的命运,游戏最后还是要有用户才能形成正反馈。如果没最终客户,那就求佛祖保佑让接盘侠来得更猛烈些……


海外IDC小时代

小时代这个词是否合适,笔者也不清楚。海外早年前,起码10年以上,当年很多IDC大小也就2-5MW之间。这个年代,没那么多第三方IDC,也没那么多大客户,IDC的规模都很小,很多运营商都会考虑当地布PoP点。因为早年积累了很多运营商接入,后来很多公司去当地发展,搞PoP点也得去同一个IDC。这些IDC的定位是零售也好,Carrier hotel也好,这都不关键。反正肯定机架不多,容量小,功率密度低,零售价格高,爱来不来。刚需面前,再烂的机房,哪怕Tier2还得用。谁让当年小时代人家熬过了,积累了家底,这可是一张长期的饭票。香港典型的机房就是Mega I,位处港岛,单价很高,不仅租金高,还得收楼内线每个月交买路费。再有一个就是新加坡的Globa Switch机房,笔者就不想多评论什么了,引用别人原话,“这还是个机房?!”不好意思,这种人无我有的,就是这么有底气,我的地盘我做主。


想学这种模式也很难,小时代过去了。要慢慢积累,各种运营商接入,最好有PoP点。当年供不应求的时候,运营商都扎堆,都形成格局之后,破局就很难了。小时代过去了没关系,Equinix的模式复制起来很不容易,要追逐只能靠收购玩法。大时代就是批发,这个复制起来还是可以玩玩,大家PK资源资本和供应链,关键市值可以飙升快,批发多了还可以玩零售提高利润率,这可谓批发道路上演变出不同发展方向路径。


用户当自强

IDC究竟对于很多用户而言,自建和租赁到底哪种策略才合适?大体量的用户,觉得外面的IDC技术水平和设计一般,就开始制定自家的技术规范。从简单的租赁,变成了定制租赁。当然这个过程也让IDC供应商和用户之间互相共享一些最佳实践,也可能优化成本。但是这很难说清楚到底因为技术让成本降低了多少。简单的例子,如果一个机房,用微模块设计还是传统机房布局设计,是不是微模块更便宜呢?或许是吧,或许不是。笔者亲身经历一个案例,香港如果按照类似微模块设计,由于布局,柱子等原因,浪费不少地方,这样使得成本测算会上涨15~20%。简而言之,原本一栋楼可以租12MW,用了微模块只能租9MW,租金能不贵?再说,楼的租金可是固定的。某种角度理解当年定制,甭管技术多么差异,关键在于改变了一种商业模式玩法,就是按客户定制。用户开始不按餐牌点餐,要按自己口味DIY了,而且定制机房还不是现货,要下单才做。笔者看过老美几个互联网公司的定制IDC规范,以及国内的定制IDC技术规范,国内几大客户,基本可以出一本书,老美客户一般不超过10页纸。


这些年,定制IDC已经成为大体量客户的模式。甲方养了这些人,总得要做点什么,多一些掌控力。定制租赁玩坏了,就玩另外一些模式,例如代建和自建。这些模式,美国都有过,美国公司在这方面走得比较靠前。类似亚马逊偏向自建,养不少基础设施的人,但这也不是唯一。很多时候,务实的角度,如果自建成本不比租赁便宜,为什么要自建呢?典型例子就如香港市场,大家哪个美国和中国公司要在香港自建机房?Google当年将军澳找政府拿了一块地,后来不搞,地又退回给政府。后来接盘的是Global Switch,哪怕那块地便宜不少,但各种原因,推迟到最后期限才盖机房,否则地又被香港政府收回了。香港IDC市场老早就被地产商玩坏了,早年拿楼的,租金便宜,现在跑过去搞自建的,看着租金价格就脑壳疼。技术再优化,都打不过租金差价……香港要搞IDC很不容易,各种外界限制条件和商务条件,搞得好的机房就像搞高难度外科手术差不多。美国公司和中国公司发现香港自建机房不如当地租机房便宜的时候,而且还挺复杂,那为啥搞自建呢?既然贵了,何必自建?这种事都是内幕君才了解,笔者经验就是这种事很多时候不是算出来的,是拍出来的。不做怎么知道不能更便宜更好呢?做了,投入人再搞呗……那自建的机房,成本和机房质量对标又是谁呢?


用户也不是总是自建,在美国也出现很多大型用户慢慢转到租机房的迹象。IDC公司也不是省油的灯,毕竟用户公司对这门生意如何做的理解有限,在用户里面呆着做安静的工科生,套路哪有外面商人会玩呢?如果懂套路,是不是要出来创个业实现一下理想?扯远了,说说笔者看到美国情况。美国公司开始接受IDC公司一些设计。这些IDC公司设计,运营和建设能力确实不比用户自身差。就说美国几大批发公司,还有后起之秀例如CloudHQ玩批发这些,好些都是用户的人出来,对技术和交付,运营的理解也很深。对方既然有一套成熟的设计和运营体系,何必要强加对方用自己的设计呢?最后对方商务也有优势,为什么不可以用呢?微软在海外就是大量采用这种模式,技术要求有一定灵活性,不强制一定要某种技术。


深度定制的坑

说到IDC发展里面的用户定制,越大客户,有时候越喜欢深度定制。深度定制技术,别具一格,让IDC技术人员津津乐道,PR同学也有东西可以吹。哪怕是定制,每个公司都会有所差异,各种技术派系之间偶尔也会产生鄙视链……当年FB搞OCP,大部分公司都重在参与,实际很多公司主要玩自己那一套。苹果不用FB的,微软不用谷歌的,谷歌也推自己的……这个场景是不是和国内ODCC有点类似呢?按硬件公司的说法就是,产品路标和产品版本七国八制。说回这个技术鄙视链条,OCP主张用21英寸的机架,而LinkedIn的首席硬件架构师主张用标准19英寸,为的还是兼容性。于是这位仁兄搞了Open 19组织,利用领英的平台搞,还到国内DCD发言过。笔者和这位仁兄有过几面之缘,略有交谈。后来的故事就是,微软收购了领英,这兄弟在领英搞的那套Open 19架构和微软Olympus架构不一样……首先整合都是业务部门,后来再公司运营部门,财务,行政等等,再后面就是IT系统,技术运营等等,这下热闹了。本来两边技术可以各搞各的,玩一国两制?后来内部部门整合后,即使做到Open19的主席和董事又如何,Open 19也变Over 19了。用户搞技术,靠老爹购买力去影响供应链和市场格局,吭哧吭哧搞这么久,拼技术还是玩不过拼爹的……有意思的是,这位仁兄还是从FB到LinkedIn再被收购进入微软,嘿嘿,贴一下Profile


深度定制不总是好事,首先规模优势,改造难度,建设难度都是大问题。当年雅虎在新加坡的数据中心,深度定制。但是雅虎每况日下,这个IDC最后如何呢?放在市场很久都没人要!因为太难用了,谁愿意做接盘侠呢?接盘侠是IDC公司,最后接盘了还得再找个接盘侠客户呀。结局大家能预想到,就是低价贱卖了。所以重资产的毛病就是,不清楚后续业务可持续性的时候,投入一大笔资金,如何衡量回收?因为这不是生产线,不能直接产生收入,如果自建比外面租赁只是便宜5~10%,还要考虑资金成本各方面因素……用不够年限的话,即使对标外面IDC成本,算账起来分分钟不值得。自建的时候会算一个成本下降的变量,同样变量也存在于IDC单价,要把这个因素算进去,深度定制+自建站在生意的角度,风险其实不小。


不玩深度定制,也有一个套路,就是深度兼容。其实亚马逊和微软这两家都做,而且做得很不错。笔者不评论国内高压直流架构如何,亚马逊和微软为了统一供应链,坚持交流UPS,交流服务器,全球整机架交付,推出所谓Universal 的机架rPDU版本兼容不同服务器插头。这样做至少自建和租赁机房都可以用。国内还是比较幸福的,因为供应链完善,但是一旦海外拓展,兼容性一定是排第一位的。开服时间慢了,那点技术的满足感在业务团队很可能随时被教做人……那玩BBU和PSU很嗨的FB,大搞OCP,然后就多半只能自建了。


结语

最近热播美剧《美国工厂》一样,笔者在此提供一些纪实和视角,大家可以有不同的观点碰撞。



/template/Home/Zkeys/PC/Static